7月20日,非遗书房社会实践团深入基层,对胜宏社区非遗工坊扶残助残岗的工作人员刘博士进行了深度专访。刘博士,2023年毕业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,是基层非遗助残工作的中坚力量。他以满腔热情与实际行动,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非遗传承与助残帮扶的新篇章。
访谈中,刘博士以平和而真挚的语调,缓缓道出了自己初到基层时的种种挑战与感悟。刘博士在硕士毕业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喧嚣,将根深深扎进了基层社区的土壤,全身心投入到非遗扶残助残的崇高事业中。他的选择,如同一束光,穿透了世俗的偏见,照亮了非遗助残工作的未来之路。初到基层,面对众多残疾人士,他深感责任重大,尤其是如何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求成为了一大挑战。言语障碍、智力缺陷等问题让他意识到,仅仅依靠书本知识远远不够,必须用心去沟通,用爱去关怀。
在短短的时间里,刘博士通过与其他同事交流、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,逐渐掌握了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,并努力在工作中展现出耐心与细致。在采访过程中,他分享了一个感人的瞬间:入职第一天去食堂吃饭时,一位右手残疾的哥哥不仅主动关照他,还热心地为他介绍菜品,这份温暖让他深受感动,也更加坚定了他助残的决心。
当谈及像他这样的高学历人士参加基层助残工作,能给社区带来哪些独特的价值的转变时,刘博士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只是做了分内的工作。他谦虚地表示作为年轻的一代,更有活力和创新思维,特别是在网络、手机等现代科技应用上,他能够迅速掌握并运用到助残工作中,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便捷、高效的服务。同时,他也注重个人发展与社区需求的平衡,认为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个人发展。
同时,刘博士还分享了自己在助残工作中的创新实践。他提到,通过引入非遗文化元素,不仅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,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与自信心。在助残过程中,他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,认为非遗文化是中国宝贵的财富,应当得到继承与发扬。他所在的残疾人之家不仅为残疾人提供关怀,还通过教授手工艺活等方式,如苇草编织品及苇编画,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,实现自我价值。
对于未来,刘博士充满了信心与期待。他相信,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与社会的共同关注下,助残工作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同时,他也向广大青年发出了诚挚的邀请与呼吁,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助残事业的行列中来,用智慧与爱心,为残疾人撑起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。
此次访谈,让实践团成员们受益匪浅。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,助残工作不仅是一项公益事业,更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、共同推进的伟大事业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实践团成员们应该肩负起历史的使命与责任,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更加坚定的信念,投身到助残事业中去,为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。
实践团:非遗书房
撰稿:陈好
摄影:陈国豪